費曼——納米科技之父
1959年,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在《在底部還有很大空間》的一次講演中指出,從石器時代開始,人類所有的技術革新都與把物質做成有用的形態有關,而從物理學的規律來看,不能排除從單個分子甚至原子出發而組裝制造物品的可能性。費曼憧憬說:“如果有一天可以按人的意志安排一個個原子,將會產生怎樣的奇跡?”他預言,人類可以用小的機器制作更小的機器,最后將變成根據人類意愿,逐個地排列原子,制造“產品”,這是關于納米技術最早的夢想。 七十年代,科學家開始從不同角度提出有關納米科技的構想。
納米技術的迅速發展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 1982年,科學家發明研究納米的重要工具--掃描隧道顯微鏡,使人類首次在大氣和常溫下看見原子,為我們揭示一個可見的原子、分子世界,對納米科技發展產生了積極促進作用。 1990年7月,第一屆國際納米科學技術會議在美國巴爾的摩舉辦,標志著納米科學技術的正式誕生。
1993年,繼1989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搬走原子團“寫”下斯坦福大學英文名字、 1990年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在鎳表面用36個氙原子排出“IBM”之后,中國科學院北京真空物理實驗室自如地操縱原子成功寫出“中國”二字,標志著我國開始在國際納米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實際上是一種長度單位,1納米僅等于十億分之一米,人的一根頭發絲的直徑相當于6萬個納米。納米小得可愛,卻威力無比,它可以對材料性質產生影響,并發生變化,使材料呈現出極強的活躍性??茖W家們說,納米這個“小東西”將給人類生活帶來的震憾,會比被視為迄今為止影響現代生活方式最為重要的計算機技術更深刻、更廣泛、更持久。
需要的客戶請致電:156 2999 0569